不简单小说网
不简单小说网 > 炮灰真少爷科举升官日常 > 第256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56节

 

当天,刘清远愁的坐不下,在屋子里转了半个时辰的圈儿,还是没忍住让人套了车朝军营而去。

武安侯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,有些惊讶,但还是让人请其入内。

在等候的过程,武安侯对徐瑾瑜介绍道:

“这位玉郡的刘太守,为人方正,是真正心怀百姓、社稷之人。当初我派人去各郡借粮,也是他先号召呼吁百姓捐粮的。”

正是因为刘清远的人品德行,武安侯对于其还粮的书信才无法视而不见。

能让那样的人传信,那也是被逼的没有办法了。

“竟是如此,那今日刘太守来此,不知所为何事?难不成,是灾情又严重了吗?”

徐瑾瑜说到这里,眸中闪过了一抹担忧,也不由眉头微微皱了起来。

等过了冬,他与庆阳兄才要行此行劝耕的任务。但对于现如今的农耕时代,自然是要以人为本,倘若玉郡因为这场灾情导致人口大规模减少,那可不是一件好事。

武安侯闻言也不由面色沉重起来,说话间,刘清远已经至主帐外,等小兵通报后,这才走进来。

“下官见过侯爷。”

刘清远冲着武安侯一礼,而后,徐瑾瑜也起身向刘清远拱了拱手:

“学生徐瑾瑜,见过太守大人。”

刘清远本愁眉不展,可看到徐瑾瑜的那一瞬间,只觉得眼前仿佛一下子大亮,世间竟有如此美少年!

“侯爷,这位是……”

刘清远有些疑惑,能在武安侯的主帐停留,还是个少年,往常怎么没有一点儿风声。

“此乃圣上派来与宣抚使同来的特使,今科解元徐瑾瑜是也。”

徐?

刘清远在自己脑中将有名有姓的世家大族捋了一遍,可也没有一点儿头绪,只得客气道:

“徐解元,久仰久仰!”

能以解元之身,被圣上委派重任,已经不是自己能琢磨透的了。

众人寒暄一番后,遂进入正题。

“刘太守,此番来此,可是灾民出了什么问题?”

“劳侯爷记挂,灾民目前伤势稳定,重伤者约有三百六十人,轻伤者约六百二十人,另有一百余人因为外出得以避险,只是失去了避风之所,身体无虞。

现如今,救济棚的秩序就靠官差与这些康健的百姓来维持,倒也勉强可以运转。”

刘清远一开口,便如数家珍般将救济棚里灾民的受灾情况,安置等一一道来,一看便知是费了不少心思的。

武安侯听的也不由暗暗点头,而随后刘清远说完这些,看向武安侯不由苦笑道:

“不过,侯爷这突然的送粮,倒是让我有些心中不宁了。”

刘清远说着,看了一眼徐瑾瑜,还是低声道:

“您就没问问,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拨粮给您?当初七郡捐的粮食,能让卫家军撑到现在已经快到极限了,您怎么还……”

刘清远说着,声音却微微打颤。

他就怕,那些粮食也是将士们的保命粮!

“朝廷的粮啊……就快到了!”

武安侯也看了一眼徐瑾瑜,如是说着。

随着武安侯这话一出,刘清远原本因为担忧而发红的眼眶里,一颗含着,悬而未落的热泪终于不可置信的落了下来。

“侯爷,您,您说什么?”

刘清远的声音已经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磕巴,可还是一错不错的盯着武安侯。

而武安侯这时那因一直严肃端方,愁眉不展导致眉心挤出的川字纹也在这一刻舒展开来,他的声音别提多畅快了:

“本侯说,朝廷的粮食很快就到了!到时候,给百姓们还了粮食,大家伙一道过一个好年!”

武安侯是今日晨起时收到赵庆阳押粮临行前送来的信,信里详细描述了这批粮食有多么好,有多么多。

看的武安侯恨不得插了翅膀先飞到锦州去看一眼!

而根据信件的时间推算,只怕用不了两日,就有一大批粮食抵达军中了!

“这,这可真是一件大事儿啊!”

刘清远也不由高兴的一拳砸在掌心,顿时喜极而泣起来。

武安侯也乐呵呵道:

“所以啊,你就放宽心吧,多大点儿事儿!本侯还能饿到了自己人?安安心心照看着受灾百姓便是!”

“是!”

刘清远下意识的大声说道,下一刻却因为自己的失态,不由自主的涨红了脸。

仓皇之下,刘清远与对面的少年对视上,他有些尴尬的低下了头,徐瑾瑜只淡笑为其解围:

“素来听侯爷说刘太守一心为民,今日见到您这般情切,若在世召父杜母,实为百姓之福报。”

“徐解元如此谬赞,某愧不敢当!”

刘清远忙推辞,只是随着心里的巨石落下,他的整个面貌精神都焕然一新,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。

徐瑾瑜也是这个时候,突然发现这位刘太守的举止之间有些熟悉:

“学生今日一见刘太守,便觉应是相熟之人,倒不知您昔日高中前曾就读何处?”

“吾亦觉得与徐解元颇有几分眼缘。”

刘清远这会儿看向徐瑾瑜,目光中满是欣赏,这样的少年郎,气质非凡,一举一动,皆可入画,便该是先生们曾经督促他所要学习的君子之风。

“吾曾就读过东辰书院,只不过才疏学浅,如今说来,倒让先生们面上无光了。”

刘清远如是说着,可是语气中的自豪却不容作假。

他以自己是东辰学子为傲!

徐瑾瑜随后不由眼睛一亮:

“原来学生竟与您师出同门!”

“什么?”

刘清远一时也激动起来,人生四喜中的他乡遇故交之喜,刘清远今个可算感受到了!

这少年虽与自己不是老友,可是他娓娓道来书院里,山长、先生们的近况,仍让刘清远忍不住几度落泪。

“……徐小兄弟见笑了,如今我这般境况,倒是无颜再叨扰先生。”

三言两语下来,刘清远待徐瑾瑜的态度顿时亲厚起来,他有些狼狈的笑了笑,又抹了把泪。

玉郡这等地方,他能被丢过来,实在需要说自己曾经出身赫赫有名的东辰书院了。

“正深兄此言差矣,倘若山长和先生们知道,东辰书院有您这样能沉下心,安抚一方百姓的父母官在,也将以您为傲。”

刘清远摆摆手,随后又与徐瑾瑜说了许多武安侯听不懂的话,气的武安侯翘了翘胡子,随后背着手去处理公事了。

闲言几句,刘清远的情绪也渐渐平静,大惊大喜之下,让他的面色还有些苍白,眼眸却熠熠生辉。

等刘清远听够了东辰书院之事后,这才看向徐瑾瑜:

“说起来,徐小兄弟既然与宣抚使大人同来,想必圣上必有叮嘱,若是有什么我可以帮上忙的,我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!”

徐瑾瑜听了刘清远这话,不由一笑:

“说起来,还真有一事请教正深兄。圣上听闻边疆百姓自今秋起,有多地罢耕,不知可有此事?”

“罢耕之事?”

刘清远没想到徐瑾瑜一语便问到了关节,他斟酌回答道:

“罢耕之事,确有此事,但实在是越贼太过猖狂,玉郡城外的百姓有大片平坦的土地可以耕耘,可越贼数次烧杀抢掠,甚至有一整个村子当年都颗粒无收。”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